群星璀璨的新安医学

时间:2021-09-08 18:04来源:安徽中医药管理局 作者:管理员 点击:

  新安医学发源于新安江流域的古徽州地区(今以黄山市为核心区域),肇始于晋、形成于宋、鼎盛于明清,流传至今而不衰,以历史悠久、医家众多、医著宏富著称于世,是我国传统底蕴深厚、徽学特色明显、学术成就突出、历史影响深远的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徽州是理学家二程、朱熹的故里,自宋代以来在新安理学的熏陶下,新安医学蔚然兴起。据考证,自宋迄清见于资料记载的新安医家达800余人,医学论著达800余种。其中医经类107种,伤寒类70种,诊法类40种,本草类54种,针灸类22种,内科类210种,外科类15种,妇科类24种,儿科类84种,五官科类30种,医案医话类77种,养生类15咱,丛书类37种。全国著名医史专家余瀛鳌先生评价说,新安医学“在以地区命名的中医学派中,堪称首富”。在徽州一府六邑(歙县、绩溪县、休宁县、婺源县、黟县、祁门县)的弹丸之地,历史上竟产生出如此众多的医家,撰编出如此众多的医著,影响之大,世所罕见,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医家中,《石山医案》的作者汪机(1463—1539年),是我国明代嘉靖年间四大名医之一;《临证指南医案》的作者叶天士(1667—1746年),是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医宗金鉴》(1742年)的编撰者吴谦,是我国清初三大名医和清代四大医家之一;民国时期“新安王氏医学”的杰出代表王仲奇(1881—1945年),是民国时期江南四大名医之一,被誉为“海上名医”;时至当代,还有“张一帖”第14代传人李济仁(1931—)被评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批“国医大师”。
 

  医著方面,南宋张杲于淳熙十六年(1189年)著成《医说》10卷,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史传记著作;明代江瓘所著《名医类案》(1549年)是我国第一部总结和研究历代医案的专著;明代吴崑所著《医方考》(1584年)是我国第一部注释方剂的专著;明代方有执著《伤寒论条辨》(1592年),开伤寒学错简流派之先河;清代郑梅涧(1727—1787年)所著《重楼玉钥》是我国第一部喉科专著。近代中医所推崇的“全国十大医学全书”中,出自新安医家之手的就有三部,分别是明代徐春圃《古今医统大全》(1556年)、清代吴谦《医宗金鉴》(1742年)和陈杏轩《医述》(1826年)。《古今医统大全》100卷,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大型医学全书,概括了明代以前我国的重要医学典籍和医学成就;《医宗金鉴》90卷15门,是一部很切合临床实用的大型医书;《医述》16卷,不仅开阔临床思路,而且便于对照和查找,开节录诸家医论之先河。此外,明代程嘉漠所著《本草蒙筌》(1525年),孙一奎所著《赤水玄珠》(1584年),清代汪昂所著《汤头歌诀》、《本草备要》、《医方集解》(1694年),程国彭所著《医学心悟》(1732年),吴澄所著《不居集》(1739),迁徙苏州的叶天士所著《临证指南医案》(1766年),都是临症习医者的必备参考书,被中医高等院校编入教材。而且新安医学典籍“发行量”也堪称第一,其中《汤头歌诀》一版再版,可以称得上是发行量最大的中医药书籍,与《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学术研究领域,新安医家结合临床,大胆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有科学价值的学术见解和理论创见,临床上形成了用药轻灵、圆机活法为主体的风格,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些学说已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汪机融汇李杲、朱丹溪之学,发明“营卫一气”说,提出了“调补气血,固本培元”的思想,开新安温补培元之先河,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他还通过传染病的诊治体验,最先提出“新感温病”、“阴暑”说,从此温病成因有“伏气”、“新感”两说,为提高温病治疗水平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认识温病病因和诊疗产生了重要影响。汪机再传弟子孙一奎,临证对命门、相火、气、火概念提出新的见解,以“太极”对命门学说进行阐发,创“动气命门”说,揭开了命门学说指导临床的新篇章。明代方有执通过对伤寒热病的诊治和研究,大胆将《伤寒论》整移编次,创“错简重订”说,开《伤寒论》错简派之先河,揭开伤寒学派内部派系争鸣的序幕。清代吴澄著《不居集》,专门研究虚损病证,首创“外损致虚”之论,首倡“理脾阴”学说,创设“解托”、“衬托”诸法,为临床治疗外损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清代程国彭倡导“八纲辨证”,首创“医门八法”,对辨证论治体系作了必要的补充和完善。清代郑梅涧创论治白喉的“养阴清肺”说,余国佩创万病之源、“燥湿为本”说,也都是当时“病家从来未见未闻”之学术见解,对明清以来中医学术的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术交流方面,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余傅山就曾邀集徽州多位名医汪宦、吴篁池、汪烈采、黄刚等九人,在徽州府城进行了一次学术交流,为门人余渥及江、吴三子讲学授课,后将当时讲稿及经验交流记录整理编成《论医汇粹》,这是我国第一部医学讲学实录。明隆庆二年(1568年)年正月之前,新安医家徐春圃充分利用任太医院医官的机会,效仿当时孔门“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文会形式,广泛联络召集游学、供职于顺天府(今北京)的同道46人,“集天下之医客都下者”,成立“一体堂宅仁医会”。医会申明以“宅心仁慈”为宗旨,立有会规会章条款22项,对会员的医德、医术、学术、义务等都有明确要求和规定,这些明文规定类似于现今学术组织的章程、入会誓言,因此完全可以说是我国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全国性医学团体和科技学会组织。医会46位名医中,新安医家达21人,对新安医学的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在京师,一在本土,这样的医学学术交流,可谓引领一时之风尚。
 

  对外影响方面,以日本·丹波元胤所著《中国医籍考》(1819年)为例,书中收载新安医家63人,医籍139部。新安医籍的外传以明清两代为主,这一时期东传朝鲜、日本等国的主要医籍有:南宋医家张杲《医说》,明代医家吴崑《医方考》,明代医家江瓘《名医类案》,明代医家汪机《石山医案》、《生生子医案》,明代医家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明代医家孙一奎《赤水玄珠》,清代医家汪昂《本草备要》等。
 

  新安医学之所以源远流长,繁荣昌盛,与名医世家纷呈有密切关系。据不完全统计,自宋以来,世医家传3代以上至15代乃至30代的共有52家。如南宋歙县名医张扩首传于弟张挥,再传侄孙张杲,历经3代,约130年,成为新安第一支名医世家。歙县黄孝通于南宋孝宗时御赐“医博”,传于第14世孙黄鼎铉,第17世孙黄予石,历经25世,代不乏人,成为医学史上世传最久的妇科世家。清代康乾时期,歙县郑氏兄弟共同受业于江西南丰名医黄明生,康熙六十年(1721)分为两支,郑于丰居南园(世称“南园喉科”),郑于藩居西园(世称“西园喉科”),“一源双流”,从此闻名于世,相传至今已历12代。他如新安王氏内科、蜀山曹氏外科、梅林江氏妇科、吴山铺程氏伤科等都以医学世代相传,名声益噪,经久不衰,成为新安医学学术兴旺、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古徽州这片文化土壤中生发出来的新安医学,不仅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徽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视察黄山时,明确提出了徽州文化“五要素”的概念,即C(文化)、B(贸易)、M(医学)、E(教育)、A(建筑),同时指出:“如此灿烂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一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它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责任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