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 正文

大学出版社的教材痛与乐

时间:2013-03-15 12:03来源:未知 作者:管理员 点击:

为了节约成本,使利润最大化,出版社往往“一女多嫁”,为同一本教材寻找尽可能多的作者,每次出版只是换一下封面,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

    在出版界,大学出版社是一支比较特殊的力量。它建立的初衷在于依托所属大学的优势,为大学的教学科研服务,促进教育和学术的繁荣与发展。教材和学术著作出版因此成为大学出版的应有之义和基本内涵,是它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从国际上看,大学出版社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英国的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为代表,既承担着出版学术著作的责任,又追求商业利润;另一类是以美国的哈佛大学出版社和日本的东京大学出版社为代表,主要从事学术出版,不追求商业利润。中国的大学出版社大多数走的是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相似的道路,既追求学术出版,又追求商业利润,并力求使商业利润最大化。那么,中国的大学出版社依靠什么在学术和利润之间取得平衡呢?答案就是教材!

  纯粹的学术著作,虽然可能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但因其小众性而几乎无法带来什么经济方面的回报。出版社要获得利润,必须从拥有大量读者群的教材入手。因而,上世纪末开始,伴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几乎所有的大学出版社都把目光投向了大中专教材这个巨大的市场,纷纷挖掘自身资源,把教材作为产品结构的重要部分,并从中收获了丰厚的利润。从那时起,中国的大学出版社依靠教材出版,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迎来了长达十余年的飞速发展。

  可以说,教材是大学出版社最重要的利润来源,大学出版社正是依赖教材出版才得以生存、壮大。所以,教材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乐之所在。

  然而,痛与乐永远是辩证的存在,在全国百余家大学出版社看似风平浪静、实为暗潮汹涌的竞争对抗下,如此纯粹快乐的局面不可能长久,痛苦很快相伴而来。

  与其背靠的大学各个不同一样,大学出版社自身也是分层次的。首先,根据所在学校的专业分类,大学出版社可以分为综合性出版社,或文科类、理工类、师范类以及艺术、医学等专业性出版社;根据所在学校的竞争力,大学出版社可以分为“985”、“211”等重点高校的出版社,或普通高校的出版社。各个高校出版社之间层次不一,实力有别,在选题的总体规划上,要注意扬长避短。只有根据专业特色、专业背景及出版资源,突出重点,发挥优势,保持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开发出高质量的优秀教材,并赢得市场。例如,充分发挥并完美体现自身优势的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类教材、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电子类教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类教材、华东师大出版社的大学语文类教材等,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一直都在全国高校中保持着极高的声誉,成为上述各家出版社的品牌教材,为它们带来了高额的利润回报。

  近年来,教材市场持续升温,出版社为了多分一杯羹,不断增加自己的选题范围,企图通过扩大品种来提升占有率。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大学出版社之间的层次正在慢慢淡化和模糊。这种现象之所以会产生,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强势出版社在侵占弱势出版社的地盘,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弱势出版社对自己失去了认同感,路径失误,生存异常艰难。

  首先,强者愈来愈强。强势出版社一般都拥有一到数个强大的品牌作支撑,占有广泛的市场份额;并且拥有强势的资源优势,比如一流的作者队伍、优秀的编辑力量等。除此之外,这些出版社往往背靠主办和主管单位,充分利用其权力和影响,有时甚至出动行政命令来挤压弱势出版社的市场,形成市场垄断。

  与之相对,弱势出版社在强势出版社的耀眼光环下迷失,看不到自己的学科优势和丰富资源,一味地盲目跟风,试图与行业的航母相抗衡,结果是在鸡蛋碰石头的战争中头破血流,新增品种在已遭垄断的市场中淹没为库存,自己的优势图书的市场反遭蚕食。而且,竞争受挫后,弱势出版社往往不是想着如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重整旗鼓,收复失地,反而会再次误入歧途,靠买卖书号以及所谓的“系统发行”等来维持生计,导致自己的出版之路越走越窄。

  这种恶性竞争愈演愈烈,导致教材出版乱象丛生。从选题策划层面来看,各出版社选题重复、雷同现象极为严重,一个直接恶果是教材品种增加、单品种印数下降、同质化出版泛滥。据统计,“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就有各种版本的教材一千四百余种。其他各类公共基础课,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大学数学”、“体育与健康”、“军事”等,各种版本也不少。一个大学出版社自己甚至就有几个甚至十几个版本的这类教材。

  从销售层面来看,对于出版业整体而言,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可能还有待讨论;但是,在高校教材方面,渠道为王的特征非常明显,无需置疑。谁掌控了订单,谁就掌控了教材的质量。在市场优先于品质的理念下,发行的手段变得花样繁多,教材的质量却直线下降,教材市场一片混乱。例如,有媒体曾对高校教材市场作过调查,称某些出版社为了推销教材,只要作者许诺的销量有利可图,甚至会主动组织人员为作者编写教材,作者只需挂个名;而为了节约成本,使利润最大化,出版社又往往“一女多嫁”,为同一本教材寻找尽可能多的作者,每次出版只是换一下封面,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据称,某出版社的一本数学教材,竟然有六七个不同的封面,令人眼花缭乱。

  这样的大中专教材市场,是大学出版社难言之痛。就在这乱象纷纷之中,我们砥砺奋进,艰难前行,痛并快乐着。

(作者简介:朱杰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 

来源:教育与出版

(责任编辑:管理员)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